Park-Ang雙參數(shù)損傷模型
1985年由Park和Ang基于當時美國和日本的大批預埋哈芬槽鋼試驗結果,以大變形和累積滯回耗能的線性組合建立了雙參數(shù)損傷模型:式中,心為地震作用下預埋哈芬槽鋼構件的大變形;為單調加載下構件的極限變形;為構件的屈服強度;為構件的累積滯回耗能耗為組合系數(shù),按式(2. 12)計算,對構造良好的構件建議取0.05。
在大量預埋哈芬槽鋼結構試驗數(shù)據(jù)校核基礎上,該模型綜合考慮了大變形和累積耗能對構件損傷的影響,得到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在抗震性能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損傷模型中以構件的累積耗能與屈服強度和極限位移的乘積的比值來考慮累積耗能對損傷指標的貢獻,物理意義不明確。

預埋哈芬槽鋼
2. 4.3 Usami雙參教損傷模型
Usami在Park-Ang雙參數(shù)損傷模型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改進的雙參 數(shù)損傷模型,式中,表示結構或預埋哈芬槽鋼構件單調荷載作用下的屈服變形表示半周期數(shù);表示第1個半周期數(shù)的滯回耗能為組合系數(shù)。
該模型只適用于理想彈塑性恢復力模型。該模型定義損傷的閾值為單調荷 載作用下的屈服變形即當心時沒有損傷,這與實際震害情況不相符。并且該模型形式比較復雜,參數(shù)不易確定, 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問題。